1、发展历程
我国环卫服务此前主要是由政府管理和实施的,市场化改革大致分为三个阶段:
第一阶段,政府行政职能主导管理阶段(1949-2000)。市政环卫工资在政府主导下进行,由事业单位环卫部门进行监管和实施。
第二阶段,市场化试点阶段(2000-2012)。某些沿海发达城市启动政府采购公共服务试点,零星项目开始招标。
第三阶段,市场化推广发展阶段(2013 至今)。国家出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相关政策,十八大提出深化改革推广政府购买服务,环卫服务市场化成为必然发展趋势,广东、浙江、福建、海南等沿海省市开始积极探索。
2、环卫市场资金来源
环卫市场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地方财政专项经费,受宏观经济调控因素影响较小,属于刚性支出。随着日益高涨的环保呼声,和市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提升,这部分刚性支出会逐年上升,服务经费有保障。
3、环卫服务市场化程度
环卫市场化程度各地差异较大,根据调研,深圳、杭州等地市场化程度较高,二三线城市市场化程度较低,南方比北方市场化程度高。产业人士普遍认为,目前全国市场化程度平均20%左右,一线城市市场化空间已经不大,未来的提高来自于二三线城市。
由于环卫行业较为特殊,作业效果涉及民生、市容市貌关系地方官员政绩,且牵涉到大量体制内的一线环卫工人,因此地方政府多持谨慎观望态度,市场化程度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。但试点城市的良好效果具有强大的示范效应,在政策的推动下有望在十三五期间达到60%的市场化渗透率。
4、环卫服务市场空间测算
环卫服务包括城市道路生活垃圾的清扫和收集,按照2015年全国城市道路清扫面积73.3亿平方米,行业平均道路清扫价格在8-12元/平方米,假设按照10元/平方米来计算,每年全国城市道路清扫市场空间在733亿元。按照道路清扫占总环卫市场70%的比例估算,全国环卫市场每年运营规模在1047亿元。
若十三五期间全国环卫市场化程度由目前的20%提高至60%,则市场空间至少为目前的三倍,未来五年复合增速至少25%,环卫市场化进程进入突飞猛进的时期。
若考虑城镇化水平提高、各地新区建设带来的道路清扫面积增量,和机械化水平提高、环境质量要求提升带来的单价上涨,市场空间与增速还会更高。
5、环卫服务行业商业模式特点分析
商业模式:建设周期短、资产周转快、现金流稳定
环卫服务业的客户主要为政府环卫管理部门,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获得,运营期平均为3-5 年,采用委托、合同等方式,近年来随着PPP 模式的发展和成熟,大型环卫项目多采用PPP 模式,运营期限也延长至15-30 年。
相对其他环保细分子行业,环卫服务业具有以下特点:
(1) 建设周期短:从项目取得到实施运营,一般不超过3 个月, 建设期的准备工作主要是环卫设备采购和人员培训;
(2) 资产周转快:轻资产模式,资产周转率较高;
(3) 现金流稳定:由地方财政预算出资,根据每月作业效果打分, 按月或季度支付,支付周期在1-3 个月;
(4) 劳动力密集:人员工资在总运营成本中占比50%以上,也因此造成地方政府大概率会保证按期支付,以免拖欠弱势群体工资。
6、整体经济环境分析
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已是不争事实,2016年政府预期GDP增速下调至6.5%,我国经济增长将长期呈现L型,使得总体资产收益率下降。与之同时出现的是通胀压力增大带来的货币购买力下降、美国加息和全球复杂局势等带来的人民币汇率贬值、和房地产价格高位徘徊。
资金风险偏好明显下降,二级市场波动加大的背景下,资金涌入固收市场,无风险利率低位徘徊。资本纷纷寻找收益率稳健的优质资产。
7、环卫服务行业投资收益分析
作为基础市政服务业务,环卫行业投资收益率较为稳健,参考资本市场上专业环卫服务企业披露的财务数据,净资产收益率水平在30%左右。
随着PPP模式的推广,项目签署的运营期限长达15-30年,占领市场成为与对手拉开差距的当务之急,行业进入跑马圈地的阶段。